2018 Mercedes-AMG C63s(W205)養起來好養嗎?麗寶單圈可以跑多快?

 

車主充電站編輯部:

你還以為AMG只能在高速公路上當馬路小英雄嗎?這次我們訪問到的是目前麗寶賽道最速C63s的車主Austin,來跟我們分享自己擁有 W205 C63s長達五年的心路歷程。

 

 

從當初一腳踩下V8的瞬間深陷AMG魅力,到後續進排氣、電腦、煞車與胎圈的升級歷程,Austin不只拿它代步、跑山,甚至挑戰賽道單圈成績。

 

 

這台600匹的暴力雙門到底好不好養、好不好開?從養車成本、保養細節,到避震設定與輪胎選擇,他都有親身經驗與實戰心得要分享。

 

Mercedes-Benz C-Class(W205、S205、A205、C205)車款規格

 

Q.怎麼會選擇2018 Mercedes-AMG C63s(W205)?

A.我以前在美國是先開雙門敞篷的BMW 135i(E82),那時候很喜歡BMW的操駕感覺,後來因為工作的關係收了一台W205的C300,對於賓士的車內設計、氣氛滿喜歡的。

 

 

開了一陣子之後,剛好有一個開C63s Coupe的車主借我開他的車,一開之後就迷上V8了,那聲音實在是太銷魂了,加速真的太猛,當場就被AMG深深吸引,馬上決定來收一台W205世代的C63s Coupe。

 

 

我是選加州規格的外匯C63s,因為總代理的車都沒有選跑車排氣管,所以一開始鎖定就是從國外來找車。在台灣的C63s有雙門、四門跟五門,在台灣的話四門最多,再來五門,最後是雙門。

 

 

Q.Mercedes-AMG C63s(W205)的妥善率如何?保養起來貴嗎?

A.我自己這台目前是跑13萬公里左右,它是我越開越喜歡的車,也是我手上持有最久的車。有一個台中的C63s車友已經跑23萬公里,都沒遇到問題,這顆M177算是滿強壯的,妥善率還不錯。

 

 

前10萬公里幾乎都沒換到甚麼東西,超過十萬公里之後有換了考爾、火星塞,因為我算是比較激烈操駕,所以機油、差速器油我也都滿早換,最遲八千公里會換一次機油,換兩次機油換一次差速器油。

 

 

一般的C63是機械式的差速器,C63s是電子式的,電子式的油比較容易髒,所以車友們都會比較勤更換。

 

 

我有回中華賓士原廠保養過一次,費用真的滿貴,小保養就要兩萬多塊,而且當時回去保養有遇到一個問題,保養出來沒多久之後,就跳機油缺少一公升的燈,我回去跟他們反應,卻跟我說這種性能車吃機油很正常,但我在其他地方保養都沒亮過這個燈。

 

 

後來我都在外面保養,選自己喜歡、好一點的機油,一次10瓶,保養下來大概一萬初左右。

 

 

Q.買Mercedes-AMG C63s(W205)有什麼是一定要選配的?

A.這台C63s有選配360度環景、抬頭顯示器、23P、自動停車輔助,最實用的應該是抬頭顯示器,真的很方便,如果跑山或下賽道就可以直接看到檔位不用低頭。

 

 

Q.剛買這台Mercedes-AMG C63s(W205),有甚麼不滿意的地方嗎?

A.與其要說不滿意,應該說是不習慣比較多,最有感的就是避震器,不管你調到哪一段,它的避震器就是硬、很硬跟超級硬,這台要用來純代步的話就非常不適合,應該是所有W205 C63s的車主開,都會滿有感覺的,但我已經開五年了,開到現在也習慣了。

 

 

再來就是它的動力真的需要習慣,畢竟以前從三百多匹跳到五百多匹,就算是直線踩下去後輪也會打滑,真的是會開到手心冒汗,但話又說回來,汽車改裝裡面最容易麻痺的就是動力了,所以後來也針對動力有再來小小的提升。

 

 

其它都沒有了,但凡我對這台車有一、兩點不滿意,我可能都不會留那麼久,不過就像我開頭說的,這台車是我留在手上時間最長的一台車,也代表我對C63s真的只有滿滿的稱讚。

 

 

很多人都說AMG的底盤不行、操控不好,我覺得它不是底盤不行,是車重真的太重了,但大部分AMG的車主都不在乎這件事,AMG車主就是喜歡V8這種暴力的感覺、喜歡這種難開的體感,甚至可以說我就是喜歡它那麼難駕馭。

 

 

很多人會喜歡很好駕馭的車,喜歡保時捷的好開好上手、很輕鬆就能開很快,那沒有不好,只是我更喜歡征服難開的AMG,我想挑戰它也想挑戰我自己的駕駛技術,這台車一定不是我擁有的車裡面最快的,但它絕對是最有溝通感、最有樂趣的。

 

 

Q.這台Mercedes-AMG C63s(W205)目前有甚麼改裝?

A.電腦有刷了二階、進排氣、200目的當派,目前應該是在六百多匹左右、扭力80~85公斤米之間,當時改裝主要是希望可以讓V8的聲音可以更明顯一點,以前我也換過直通,但真的太大聲,後來才改成200目當派。

 

 

下賽道的時候鋁圈有換改裝的,把J值加大,讓輪胎可以更撐一點,換到前19吋10J、ET25、後20吋11J、ET50,原廠是前19吋9J、後20吋10.5J。

 

 

輪胎原廠設定是前255/35/19、後285/30/20,我升級到前265、後295的寬度,比較特別的是C63s只有雙門是前19吋、後20吋,四門跟五門都是前後19吋,外觀上也是C63s Coupe的爆龜更明顯。

 

 

底盤零件其實沒甚麼可以改的,原廠AMG就已經幾乎都是魚眼件,前面改了Hardrace的上仰角器,把Camber做到3.1度左右,原廠最大只能到2.3~2.5度。

 

後面我原本也想做大,但Hardrace沒有出給Coupe後面的改裝品,四門、五門跟雙門的車尾有很多零件不共用,這是改裝比較麻煩的地方,原廠的Coupe零件都更粗一點,所以原廠狀況下雙門開起來剛性也是比較好。

 

 

避震器還是維持原廠狀態,電子懸吊真的是滿方便,而且我也還沒開到這套避震器的極限,所以目前還沒有升級的打算,現在開起來跟我剛買車的時候體感上也沒甚麼差異,開了十三萬公里也沒有感受到衰退。

 

煞車是維持原廠前六活塞、後單活塞卡鉗,平常跑山、代步來令片用Endless的CCRG搭配Project MU G-Four 335的煞車油,我也用過更高階的CC43,不過這組只有下賽道時使用,聲音真的太大了。

 

 

EBC藍皮、黃皮、Project MU HC+、Dixcel Z type我都有用過,制動力都算不錯,只是說CCRG用起來的腳感比較線性,我比較喜歡。之前也有用過MX72+,不過因為C63s的車重太重,光是跑山路到尾段都會有滿明顯的熱衰,所以才升級CCRG。

 

 

雖然沒有換桶椅,但我有額外裝四點式安全帶下賽道的時候用,差異還滿多的,整個人都會被固定在椅子上,對操駕是有幫助。原本也是有想說要換桶椅,不過我很喜歡賓士的內裝,最後才選擇只加裝安全帶。

 

 

剛買車的時候都是用米其林的PS4S來代步、跑山,用了好幾年之後、加入一些車隊,才開始使用半熱熔胎,一開始是用米其林的CUP2,但當時可能技術也還沒到位,就覺得這輪胎好像也沒有很神。

 

 

再過幾年之後遇到普利司通的RE-71RS就非常驚訝,它的抓地力怎麼那麼強,而且濕地表現也還算可以接受,但唯一可惜就是RE-71RS的尺寸沒有完全合我的車,後來才轉向南港的CR-S。

 

剛開始用CR-S V1的時候,一開始滿失望的,怎麼開都不對勁的感覺,後來聽說有V2版本之後,試過確實跟V1相比有跳躍性的成長,後來跑賽道也都是使用CR-S V2。

 

 

在換橫濱YOKOHAMA這條V107之前,已經好一段時間沒有在這台車上裝街胎了,剛好換上去之後我隔週就開去長途旅行環島,順便來測試一下這套輪胎。

 

 

用了之後還滿驚艷的,第一個是它的胎壁支撐性很好,跟同是街胎的PS4S相比,V107很能撐得住C63s的龐大重量,而且它的抓地力真的是出乎預料的好,老實說我原本裝這套胎,我只有期待它很安靜而已(笑)。

 

 

後來我又去跑北宜、代步等等的用途,V107都算是非常符合性能的需求,它的胎壁支撐性真的是很好,非常適合像C63s這種車重很重的車,PS4S最大的缺點就是胎壁太軟,需要把胎壓打的比平常還要更高來撐,V107就完全不需要。

 

 

裝這套胎的這幾周也有遇到超大的雨,在高速公路上開也非常安心,破水表現很好,濕地山路要稍微帶點速度也很安心,同時還能保有很好的胎噪抑制跟舒適性,如果是要找一條兼具代步跟熱血的胎,相比PS4S,我會更推薦橫濱的V107。

 

 

Q.一路開著Mercedes-AMG C63s(W205)下賽道有甚麼心得嗎?

A.第一次下賽道是2:10,後來慢慢練、慢慢推,還有找蘇胖教練來教我開車,慢慢地去越開越好。最後一次去就做到兩分整,當天剛好有機會給陳意凡教練刷了一個1:55.9的單圈,也讓我知道這台車的天花板在哪裡,我要往哪個目標前進。

 

 

因為那時候做到兩分整的成績,後差速器還是故障的狀態,想說等差速器修好之後等冬天再去刷,要進兩分內應該是唾手可得的事情了。

 

 

Q.下一台會想買甚麼車?

A.我心中的目標是AMG GT Black Series,這個目標很難,台灣車數非常少,但AMG GT我是很有興趣,而且也不是遙不可及的目標。

 

 

至於新的四缸C63se就一點興趣都沒有,我之前有試到一台,它車內的模擬聲浪就是4.0L V8雙渦輪的聲音,一聽就知道是假的,聽久了還覺得有點噁心,再怎麼快我都沒辦法愛上它,C63就要是V8才對味嘛。

 

延伸閱讀:Mercedes-AMG GTS(C190)車主開箱心得評價:FR比RR還好上手,再選一次就直上GTC!

2018 Mercedes-AMG C63s(W205)車主開箱心得評價:麗寶能開到1:55,你還覺得C63的底盤不行嗎? was last modified: 21 7 月, 2025 by 蔡 昇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