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rsche 911 GT3的991.1跟991.2在駕駛上有甚麼差異?為什麼大家都想買小改後?

 

車主充電站編輯部:

這次我們訪問到知名的素人車手KD,在換上991.2 GT3之後從MR形式轉到RR配置的車款心得、麗寶單圈一路從1:57做到1:52的訣竅,以及第一次參加爬山賽的經驗分享。

 

Porsche 911(991)GT3/GT3 RS/GT2 RS車款規格

 

Q.KD原本擁有911 GT3(991.1),怎麼會選擇升級成小改款的991.2 GT3?

A.我一開始玩車的時候,就希望有兩台車、兩個配置來使用,畢竟超跑不適合每天使用,所以除了一台超跑之外,還要有另一台可以平常跑山、休閒用的車款。

 

我最早選擇的是CP值非常高的Porsche 981 GTS來玩,它可以應付一般假日跑山、晨跑喝個咖啡,甚至偶爾下下賽道都沒問題。

 

 

981我擁有三年多的時間,改裝也到一個程度,不過並沒有做到特別亮眼的成績,而且這台車本身也不太會是大家車友間會去比較成績的車款,大部分也都是跑輕鬆的。

 

 

但我也不想直接用超跑下去跑,畢竟我們這種那麼愛車的人,超跑開下去跑賽道的話,它的磨耗確實會大上不少,所以就找了Porsche設計就是半廠車的911 GT3來玩賽道。

 

 

我曾經入手過911 GT3 RS,不過當時還不太會開車,錯過了這個好時機。這一次我就先選擇了991.1世代的GT3,除了二手車價相對低之外,折價空間低、耐用度也很好,買了之後就開始去下賽道嘗試。

 

 

畢竟RR(後置後驅)的設定跟我之前的MR有些不同,在第一次下賽道的時候,用全新的米其林CUP2 R,麗寶23彎跑到我自己並不是很滿意的1:57,不過我也知道這就是要去學習的部分。

 

 

跑完賽道之後,我開始用它很頻繁的去跑山,去習慣它RR的設定。隔了一個月之後我再去跑一次賽道,發現說已經可以去掌握它的動態了,雖然持有991.1 GT3沒有很長的時間,不過我已經足夠了解到該如何去駕馭RR的車款。

 

 

即使是這樣,開著991.1 GT3在賽道上依舊做不出讓我滿意的成績,因為在賽道的時候,有幾個彎在煞車之後,它後軸的動態不太穩定,經過一些設定之後也沒甚麼改善。

 

 

後來也有聽到一些前輩的推薦,說991.2 GT3的底盤比991.1升級非常多,也剛好有車友想要入手我的車,所以我就順勢升級成991.2世代的911 GT3來繼續挑戰賽道。

 

 

Q.991.1的911 GT3跟991.2 GT3有甚麼比較明顯的差異嗎?

A.在接手991.2 GT3之後,我剛開始開就先感受到它的排氣聲浪沒有991.1 GT3那麼狂放,更斯文、更內斂,再來是動力輸出沒有改變,可能還變得更線性一些些。

 

 

比較明顯的差異是極限駕駛的時候,後軸的穩定度,尤其到快要Spin的時候,991.1會毫不猶豫、義無反顧的直接甩出去,但991.2不會,頂多屁股扭一下,基本上都還救得回來。

 

 

這個差異會讓駕駛感受到在極限駕駛時,它會給你很足的信心感,可以更容易、更安心地去掌握車況,能夠更用力地去Push車輛。

 

Q.改用Porsche 911 GT3(991.2)之後,賽道成績一路的進步,有甚麼秘訣分享給各位車友嗎?

A.因為剛剛說的底盤差異,讓我比較有把握開著這台車,可以有更好的成績表現。我第一次開991.2 GT3,換上全新的米其林CUP2 R,很輕鬆就可以做到1:54的成績,不過CUP2 R的缺點就是它只有第一節能夠做出最佳成績,第二節之後成績大概會差1秒,算是衰退的非常快的胎。

 

 

後來第四節的時候,剛好陳意凡有在現場,就請他去做了一次單圈,在雙載的狀況下,陳意凡也做出1:54的成績,我就覺得這台車應該有再快兩秒的實力在。

 

 

接下來我就連續每個禮拜都去賽道嘗試,去更加熟悉這台車,以維持目前的成績為目標去練習技術,再來也有研究其他高手的路線來參考,讓自己的失誤降低。

 

後來我要再一次去下賽道的時候,剛好輪胎磨完,我要的規格CUP2R也缺貨,才去嘗試剛上市不久的南港CR-S。

 

 

雖然說早在我用之前,我們MRPC車隊就已經有一些車友使用CR-S來下賽道,大部分的人對它的評價都是介於RE-71R跟CUP2之間,我就想來個長測。

 

 

我以前也用過南港的AR-1,AR-1抓地真的很強,但是它胎噪很大聲、排水很差,下雨天根本不能開,基本上跑完賽道的胎噪就跟車壞掉一樣。

 

那CR-S剛開始裝的時候,我就先拿去跑山,跑了四趟北宜全段(一趟80km~100km),聲音的話只比CUP2稍微多一點點,CUP2應該算是半熱熔胎裡面最安靜的胎了。然後CR-S的胎壁很硬,在冬天的時候即使胎壓低,它的支撐性也很足夠。

 

 

在跑了四趟山路之後,我下賽道跑就直接做到CUP2 R的新胎成績1:54,而且我自己下去跑,一節大概都會做三圈最速圈+三圈暖胎,每一圈都能夠做出1:54的成績,非常穩定。

 

 

後來當天四節我都做到1:54的成績,它的耐久力真的很強,在還沒熱衰竭之前,CR-S都能保持最好的抓地力。不過它也不是沒有缺點,在當節的第三圈之後,後輪就會稍微有點滑,而且在冬天它的胎溫上升就已經很快了,夏天還不知道會不會有變化。

 

 

這套胎我跑完賽道之後,又繼續拿去跑山,總共賽道上我跑了60圈、山路10趟北宜全段,跑完還剩下三成,是因為要做單圈成績所以才把胎換下來。

 

 

這場跑完之後,我就覺得下一次可以挑戰個人最佳單圈成績了,就在隔了一兩週之後,用全新的南港CR-S,第一節下去跑就做到1:52.011的成績,當下看到那個成績的時候真的很滿意,而且這個車還沒有到極限,要跑到1:51應該是不難。

 

這條南港CR-S的特色就很明確,耐磨程度好、胎壁硬、胎噪小,雨天、濕地也都照樣跑山,唯一就是在連續跑了五六圈之後,它真的衰退的就很明顯,不過你要日常用再加上賽道做成績的話就非常夠用,而且跑完賽道它的平衡還不會跑掉。

 

 

(編輯:KD最近也有用南港的CR-S參加爬山賽,有甚麼心得可以分享給其他車友嗎?)雖然這一次主辦單位宣稱超跑也可以跑這次爬山賽的路,不過它的路面狀況還是相對我們一般去跑山還要來的更差,路上還是有不少碎石、沙塵、落葉等等。

 

 

那時候的比賽的戰略是在第一天我們先在賽道慢慢巡、慢慢看,找出最安全的路線,以完賽為出發點。所以第一天我們車隊跑出來的成績都慢對手十幾秒,第二天養足精神之後再來刷出最速單圈。

 

 

我是使用舊的CR-S去跑這場比賽,這套胎的好處就是只要找到比較乾淨的路面、相對平整的路面,它都可以牢牢地抓在地上。而且CR-S升溫快的特性就相當適合拉力賽,因為拉力賽在出發前沒有時間可以暖胎,要用最快的速度讓輪胎達到工作溫度。

 

 

另外爬山賽最難的就是高低起伏或是遇到坑洞,如果胎壁不夠硬的話,很容易就滑掉,CR-S在這方面的表現真的相當不錯,即使面對跳台落地的時候也非常穩定,讓我非常驚訝,原來這套胎在拉力賽中也能有這樣的表現,也非常開心的在這次的比賽中取得全場最速的佳績。

 

 

至於南港AR-1的話,它就不太適合這種爬山賽,除了溝紋淺之外,它的起溫也沒有CR-S那麼快,AR-1還是更適合純賽道使用。

 

 

在跑完爬山賽之後,我還用這套胎去跑了剖地瓜的行程(貫穿南北),而且跑完剖地瓜之後,我還拿同一套胎還去參加麗寶的車手培訓營,其中有一個環節是連續40分鐘模擬爭先賽的狀況,這對於輪胎的耐久性有很大的挑戰,雖然它起溫快、胎溫升高快,不過只要煞車、油門控制得宜,它還是能夠撐得住長時間的摧殘。

 

 

(編輯:所以如果是全新胎的話,你覺得1小時的耐久賽是沒問題的嗎?)我認為是綽綽有餘,不過要有時間下來放胎壓,才能維持它的抓地力,不然胎壓真的會上升到非常高。

 

 

後來CR-S我一套用完,總共跑了兩場賽道日、一場爬山賽、一次剖地瓜行程、五次北宜來回,這總里程數真的非常多,算是非常耐用。

 

 

延伸閱讀:南港輪胎 Nankang CR-S產品規格、輪胎尺寸

 

Q.對於單圈成績的推進,有沒有甚麼心得要分享給車友們?

A.我覺得要把競爭的氛圍拿掉,把練車當成練功,不斷的去累積,練到不管用甚麼車,都能夠開得快,那才是真正厲害的武林高手,就當你很在乎成績的時候,要改變一下心態。

 

也有些人會拚麗寶一號彎的直線尾末速有多快,或是有多晚煞車,我覺得那都沒甚麼意義,太晚煞也不一定會比較快,反而會推頭的很嚴重。

 

 

在玩車這條路上其實有滿多的起伏,我覺得上天眷顧我的是沒有讓我從事故中找經驗,本身我也是比較保守的人,在賽車這條路上要玩的長久,寧願保守一點,把技術練好一點,再去升級你的車、提升你的武器,這樣的成就感跟意義才會大。

 

我剛開始也不是一拿到車馬上就去拚成績,我認為是要跟車子有一定的接觸、熟悉之後,再去做成績才會安全。

 

 

像我跟現在這台991.2的GT3已經相處了半年多的時間,而這段時間我是非常密集的去跟它相處,不管是跑山、跑賽道,甚至是比賽,單圈成績也從1:57、1:55到1:52,接下來天氣變涼我再來挑戰1:51。

 

延伸閱讀:Porsche 911 GT3(992)車主開箱心得評價:令人垂涎的科技結晶!-車主充電站

延伸閱讀:Porsche 911 GT3 RS(991)對上Porsche 911 GT3(992):直線加速、煞車對比,馬力多10匹就是正義?買車買新不買舊?-車主充電站

Porsche 911 GT3(991.2)車主開箱心得評價:從991.1 GT3換到991.2 GT3,從挑戰單圈到挑戰獎盃的心路歷程! was last modified: 31 5 月, 2023 by 蔡 昇衛